2019年3月20日下午,淡安书院第四十七期“八髎穴的定位和针刺方法”讲座于丰盛楼第一会议室圆满举行。
此次活动的主讲人为南中医二临针灸基础教研室金洵老师。她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硕士、中医外科学(肛肠方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盆底疾病的针灸治疗、针灸介入辅助生殖,主持功能性胃肠病省级课题2项,针灸辅助生殖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擅长肛肠和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康复。此次讲座,金老师认真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八髎穴”、如何定位“八髎穴”以及如何针刺“八髎穴”。金老师言之凿凿,条理清晰,使在场者豁然开朗。
首先金老师解释到“八髎穴”并非一个穴位,而是4对穴位的组合且其部位明确,但因为时代的变革、古今人身体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体表定位一直都存在分歧,故追寻古籍《针灸甲乙经校释》中八髎穴的定位以及查询现代人将“八髎”定位描述成“骶后孔”的起始出处——1923年神州医药学报上刊登的张山雷《膀胱足太阳经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考证》,虽有古籍参考,但终因为古今变迁导致的差异性,故金老师对现代人对“八髎穴”的定位是否真正正确依旧存在些许质疑。
然后,金老师介绍如何定位“八髎”。她说骶骨变异是定位困难的重大原因之一,其次是八髎的人体测量标准欠缺,没有一个合适的衡量参考,平日里我们取穴时通常采取同身寸测量法,而对于骶骨,由于个体差异性以及部分骶骨存在变异的情况,人们一直都无法总结出骶骨的衡量方法,仅仅只能得出在普遍情况下孔与孔间相隔约2厘米,孔与后正中线相隔约2厘米等。对于定位的实践操作,八髎穴的定位皆先定中髎穴,金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找到L5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旁开2厘米定位为中髎穴,第二种是先找到髂后上棘,后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点即为中髎穴。已知了中髎穴的位置,即可寻找到上、次、下髎穴的位置。
最后,对于“八髎”的进针,金老师介绍到临床上采用的多是斜刺,且与皮肤成60°角,进针点在定位点上方约1厘米处,根据病情的不同、病证的不同,因人而异地选用不同长度、粗细的针灸针以及深刺或是常规刺法,一般情况下选用的是2-3寸针灸针,又譬如对于女性月经多采用常规刺法,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疾病多采用深刺。
在讲座的结尾,金老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解惑答疑,她提出现在“八髎”的针刺依旧中孔率不高,但可能是因为扎到了一些骶边穴所以还是有效果的,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后期继续研究其间所存在的疗效差异,为中医针灸文化做贡献,争做中华传统文化技能的继承弘扬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