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下午,淡安书院第41期讲座于丰盛楼第一会议室圆满举行。
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王耀帅副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他对艾灸运用的心得体悟。王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教研室副教授、主治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次活动由二临分团委主办,许多老师和各校学生慕名而来,聆听此次讲座。
本次活动从灸材、灸量、灸法、灸感和灸效来讲解艾灸的运用,再加上实用的家居保健心得,有趣的临床治疗案例和深远的艾灸产业展望,王教授从历史缘由和生活实践的角度,使同学们加深了对艾灸的解读,并深感学医之路任重道远。
首先,王教授抛出问题: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艾灸来治疗疾病。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见解,王教授总结原因:一是艾草量多,利于获取;二是艾草易于燃烧;三是古人发现艾草有疗效。艾文化其实由来已久,王谈到,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接着,王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女士在日本灼艾治疗面瘫的故事,他惊叹这位女士灼艾脸上竟然没有留痕,后来他才了解到,原来日本和韩国十分注重灸材的选择,“黄金艾绒”配上精湛的医术,才充分发挥了艾灸的奇效。
何时比较适合艾灸?王耀帅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随后,他向大家展示了答案:《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能使阳气通达,快速扶补阳气,所以春夏、晴天、午后更适合艾灸。王教授提出:顺应四时而不拘四时,天时地利人和才是王道。
“火有拔山之力,灸有回死之功”,想要达到这种效果,灸法和灸量尤为重要。通常15分钟比较适宜,温度则控制在40~42°C,然不同情况下时长和温度又各有差异。养生保健可适量增加时长,疑难杂症如肿瘤患者更是。王教授讲到曾经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肺癌细胞转移,头部做了开颅手术所以少了一块,身为医生的他也着实被吓到。后来该患者长期坚持针灸,无法针刺后继续艾灸,于四年后离世。又一30多岁的外企白领女骨干,生活质量高却骨瘦如柴,她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西药,痛苦不堪求助中医,经过盐、姜片和艾灸的结合,一周后气色有所好转,一月后开始增重,后来停用西药坚持艾灸,体重由70kg突破至90kg。可见艾灸有其重要的疗效。
江西的陈日新教授发明了“开通经络灸疗术”,用艾条灸病人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病人的经络感传现象,促进经气运行, 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王教授由此想到:找到一个人为敏感点,以放大疗效。比如针刺得气后艾灸精油SPA后艾灸,甚至可以使用辣椒素以增加刺激。王教授笑道自己的实验经历,以感叹灸感之强烈,在场一片欢声笑语,气氛十分活跃。
王教授幽默风趣的同时,不忘向我们提出要求:敢于诱导创新,善于思考生活,不断积累实践。同时王教授对我们青年一代浮躁不踏实的现象提出批评:小事做不好,好高骛远。比如学生准备艾灸盒时,不是艾绒配比不对就是点燃操作不对,做事不精没有工匠精神。王教授殷切期盼每一位学子:发扬工匠精神,弘扬大医精诚,争做合格中医人!
本次活动使我们对艾灸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历史源远流长,裹着神秘色彩出现,让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寻找奥秘,剥开神秘的外衣。从远古走来的艾灸文化,既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又蕴含着现代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我们也应竭力传播艾灸文化,站在世界中心呼唤“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