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安书院第42期 | 意会与言传:从知识观看中医药学的师徒传承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18-11-01 浏览次数: 10

20181031日下午, 淡安书院第42期“意会与言传:从知识观看中医药学的师徒传承”讲座在丰盛楼第四会议室圆满举行。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中医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硕导曾智副教授,他是国内知名管理科学培训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以及南京市“市民”学堂、“南图”讲坛、“金图”讲坛主讲嘉宾。此外,他还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的学者、智者。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对比传统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引入“隐性知识”的概念来探析中医的传承模式。

首先,曾教授摆出了古人“凡是能够识别的知识皆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不能言说的就不是真正知道”这一传统知识观,而后列举了三个实例,即“如何用语言描述出桂花的香味”、“如何描述出自己母亲的面容”以及“如何描述骑自行车”来否定了该传统知识观,随后,他引用严遵所著《道德真经指归》中有关知识与语言表达之间的逻辑鸿沟的论述,提出了部分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

接着,曾教授通过引入“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指出“医者,意也”。中医学即是一种隐形知识,只有自己先感知过了才可减少诊断失误,而中医隐形知识有五大特征,即个体内在性、不可充分表达性、文化依附性、情景依赖性和无意识性。其中,不可充分表达性表现在可以运用指示、隐喻、象征的表达方式进行通俗化地解释;文化依附性则是表现在师徒价值观、文化信仰等方面,曾教授更是强调了文化信仰的重要性,他说:“西医是跳出自然界看人,而中医是看自己就是人”;情景依懒性则是表示临床的不可缺失性;而无意识性则是突出了师徒制和获取的灵感的关键性。

最后,曾教授强调“师徒制”是实现中医隐形知识有效传承的桥梁,他走访了将近一半的国医大师,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他得出结论:“师承”是各个教学方式中最高效的。

同时,曾教授也谈到了“师徒制”的意义:“师徒制”为中医隐性知识转移营造了情景氛围、提供了实践机会、创造了耳濡目染的机会,从而教育我们要认真跟导师学习,常与导师互动,学会在特定的场景情境中学习,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从而避免现代师徒关系的异化。


 此次讲座言微旨远,发人深思。我们作为中医学子,新时代的新青年,当认真学习,多多意会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将我国的瑰宝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