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到8月2日,还在暑假中的AR实践团的成员们集合,并且合照。在合照里她们年轻的脸庞展现出了青年人的朝气和勇气。每个人都希望在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做出成果,展现能力,造福他人。
8月10日-8月13日,药材和器械陆续到齐,AR实践团的每位成员也团结在了一起,共同参与脐贴药粉的研末加工。每一副脐贴由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苍耳散组成,以下是它的具体配方:桂枝6g,白芍6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白芷6g,苍耳子6g,升麻3g,乌梅6g,辛夷6g。在这过程中成员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将书本上的知识搬到了现实。
8月14-8月15日,药材制备进入了一定阶段后,成员们开始联系第一批志愿者并且准备好脐贴的制作。第一批志愿者的发病期大约集中在九月份到十月份,正是寒热交替的时候。脐贴的制作步骤为将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 48h常温不超过 2h)把药末、姜汁按照 1:1比例调和,并制成 1x1x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 2-3平方厘米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神阙穴上。
8月16日-8月25日,开始进行贴敷。根据实践计划,每位志愿者需在发病前一个月(根据既往发病时间)进行预防治疗。每周一次脐贴,每次持续2-4小时。三名家在南京的志愿者首先来到了AR实践团的实践地点,他们非常配合,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也非常认同,并且鼓励成员们不要安于现状,而是要勇于创新。其中一名志愿者向实践团的成员询问她的皮肤比较敏感,可能贴完了之后肚脐会发痒,怎么办?成员向其分析了所用药材的特性,脐贴药物所用的药材几乎都是温和无毒的,如果出现了不可忍受的痒感、痛感,或者脐周出现了水泡,必须立刻摘下脐贴进行消毒处理。她听完后对实践团十分信任。进行这一次贴敷后,实践团将一个月的贴敷药物赠送给了志愿者们,并且将贴敷的方法详细告知他们。之后的几天中,志愿者们陆续到来,成员们进行了如上文的贴敷工作。对于发病期在九月或十月份然而距离较远的志愿者们,实践团成员们利用现在快捷的快递,将药物和说明都邮寄给了他们。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AR实践团将会安排更多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来接受预防治疗。与此同时将等待着第一批实验者们的实验数据,在为期一个月的实验后,将再次向他们发放RQLQ量表,并且与一个月前未进行预防治疗的他们所填量表进行对比。在这一个月的劳动中,AR实践团成员们团结一心,克服了天气热,离家远等困难,在这暑假中挥洒自己的青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气质。并且与志愿者们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得到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